收藏文章 楼主
版块:seo外链推广   类型:普通   作者:qingsin6868   查看:6857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1-11-25 15:07:24

青少年心理咨询之:请确定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你需要”!


每位父母都在尽最大的能力去照顾孩子、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祝福孩子能够获得美满的生活。但很多时候,所谓的「美满、需要」都是来自父母的定义而非孩子的理解,父母给予的往往是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


  学会如何示爱,如何兼顾爱的教养是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习的。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父母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个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大部分中国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会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再见到这个沟坎,你觉得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讲座中都问到过,父母们给我的答案有多种:


  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


  害怕,所以绕过去


  害怕,要妈妈抱过去。

  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这样,还是孩子真的就是这样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在的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沟坎,处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的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更加谨慎地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


  如果孩子的这事情况是这样的,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一、认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经常有无助的感觉,而且常常不知道寻求他人的帮助,容易困在问题当中,比较情绪化。

  二、认为孩子「害怕,所以绕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选择逃避或转移的方法。逃避和转移在有些时候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长期这样,会造成焦虑。

  三、认为孩子「害怕,要妈妈抱过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经常会首先想找人帮忙,处理事件依赖性比较强,对自我不太相信。

  四、认为孩子「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来很有热情、坚强,遇到困难会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对于困难的总结不够,因此很可能经常让自己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受伤。这样的父母往往来自于「忽略内在精神需求」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认知,造成父母不同的应对

  当父母把孩子抱过去,也许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人间不缺少爱,只是父母总是在错爱。这是一种缺乏确认的爱的臆断。


  我们总是把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分享给心爱的人,却从未真正了解过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结果付出被大打折扣。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一样!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以为恐慌而没有机会解决的问题,才永远成为问题!


  人生来就是王者,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难的本能。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自己的世界观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结果不但没有帮到孩子,反而用父母的爱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成长。


  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当成「孩子应该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妈妈辛苦了一天给你做的饭,你还不喜欢吃!」


  「我为你放弃了多少,你还不好好学习,只想出去玩!」


  孩子可以为父母的期望而学习,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须要求孩子用放弃自我的自主权来回报,这好比我们为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于是要求他用命来回报一样。


  无意识当中,父母把爱变成了一种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不可以不喜欢父母做的饭,不可以学习的时间短于父母的要求。


  父母需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和孩子自身的真实状态和需要分开来看。两者并不对立,期望本身也没有错,因为期望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导。但是如果两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必须照搬的标准,其实就是在打着爱孩子旗号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为了自己的期望而长期打压孩子的其他爱好,那么,这个期望就会成为孩子的反抗对象!孩子甚至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我就是不想吃!」




  「你就是要我替你学习!我就是不学!」



  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不接受父母的关爱,或者接受了却并没有感谢。



  好人不见得做好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动机,如果结果和原意背驰而行,就要好好地审视一下我们的角度和方法了。


过分关心会摧毁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使孩子的内在充满不安全感




  随时监控的结果是摧毁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让孩子变成一个和父母没有不同、在父母眼中绝对「听话」和「乖」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学会建立精神疆界,就不会和其他人建立精神疆界。




  没有精神疆界的人他,他的内心就是跑马场,任由他人践踏或主宰,而不知道如何进行防卫。这会让孩子的内在充满不安全感,缺乏归属感。




  失去了自己疆界的人,就会缺失自己的思想和主观,不知道反驳、保护自己。甚至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不敢拒绝、逃避,不敢有所行动来保护自己。




  有时,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从小会过于的懂事、努力、会看眼色(实际上是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无法建立自我客观的价值观),长大后容易过多承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很多时候,为他人情绪产生的压力,比解决真实问题的动力还要大。这种情绪过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节,往往到一定年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那些长大后经受着婚姻暴力却不能够离开的人,也是例子;那些被黑社会挟持无力反抗的人,同样是这样来的。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家,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如果孩子自我保护力量大,为了反抗父母侵入,就会表现出和父母的对抗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保护自己的力量比较大,而父母总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会出于自我保护,把自己的「家」装备森严,让父母很难触碰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孩子会表现出和父母的对抗、拒绝交流等行为。




  这些让父母感觉不舒服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尝试着学习保护自己的方法。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把门砸毁,而是学会敲门而入。打开的门越多,留下的防护栏就会越少。




  如果没有通过良好的方式,就把众多美好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可能演变成庞大复杂的压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容易出现困惑,孩子的成长认知也会裹足不前。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需要把他们分开! 



全站外链: TEC传感器 | 猫掌外链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请确定到底是“孩子需要”还是“你需要”!

网站公告

近期本站被人为恶意注册及发布垃圾帖,每一个发帖都会经过审核,一经发现违法或垃圾帖的用户,帖子将被删除或封号,请大家共同维护互联网环境,共创美好互联网未来。

详细的发帖规则请阅读:

《小猪外链网发帖规则》

《小猪外链网最新金币规则》

注:本站严禁发布灰色违禁违法内容,如发现立刻永久封号,如开通会员的概不退款。

Powered by 小猪外链网 7.12.1

©2015 - 2024 小猪SEO外链平台

备案号:浙ICP备17015142号

免责申明:本网站内容由平台入驻会员撰写,除创始人账号外,其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小猪外链网立场。如果内容涉及侵犯其他公司、团体的利益、请联系小猪SEO外链网客服举证删除

您的IP:3.145.111.125,2024-05-06 12:30:17,Processed in 0.21229 second(s).

各位站长请准守小猪SEO外链网的发帖规则,文明理性发言

外链优化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分享
已有0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