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版块:教育培训   类型:普通   作者:才聪学习网   查看:290513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0-04-23 17:22:56

202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全套资料


考研全套资料详情,请点击链接》》》http://ccw.100xuexi.com/Ebook/88148.html


目录

隐藏

说明:本全套共包括7种电子书、3种题库、9种打印版(赠品)、1种图书。

1.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3.参考教材配套题库

4.兄弟院校历年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真题详解

隐藏

第一编  先秦两汉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学、言、辞、文章

(一)先秦两汉时代

1.“文学”的含义

(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汉代依然如此。“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

2.“言”、“辞”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

1.“文章”的含义

(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

“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

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

“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

(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

5.以今天的眼观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

(1)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先秦时人们的文学观念还十分薄弱。当时人议论作品时,几乎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

(2)汉代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仍然用很强的功利性的眼光评论文学作品,甚至因此而轻视、排斥文学的审美性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包含审美因素的言论,也有人从审美娱悦的角度肯定文学作品。因而当时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3)先秦时诗歌与音乐紧密配合,诗、音乐、舞蹈往往三位一体。因而人们对于诗与音乐的见解,也常是相互联系,有时不易分别。但诗论与乐论毕竟不完全等同,人们应看到其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注意其区别。事实上,先秦乐论的审美因素多于诗论,而逐渐影响及于诗论。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一)历史背景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

(二)儒、墨、道、法诸家的文学观

1.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很重视文化、学术。他的言谈中有关文学者,一是论“诗三百”,二是论言辞。

(2)孟子:孟子在阅读、理解作品方面,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

(3)荀子:荀子非常重视言辞、辩论。他是最早对儒家圣人和经典作崇高评价的学者,他这方面的言论可以视为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征圣、宗经说的先声。《荀子·乐论》和总结孔子后学音乐思想的《礼记·乐记》,都非常重视“乐”。一方面指出了乐产生的基础、乐对社会的反映及其认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乐对人们的教化意义。先秦儒家的乐论谈到了乐与人们情感、心理的关系,比起先秦时纯粹的诗歌理论来,较多地具有审美的因素。

(4)评价:不论孔子还是孟子、荀子,都很重视诗歌、言辞、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利用它们为教化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文艺思想适合于统治阶级对文学艺术的要求,而其中某些观点又能触及文学的基本规律方面的问题,故在文学批评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家的文学观

(1)墨家从实用、功利的目的出发,重视言辞辩论。

(2)对于人们的艺术审美活动,墨子采取排斥态度。

3.法家的文学观

(1)法家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商鞅奠定了法家理论的基础,韩非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2)法家崇尚耕战,主张君主独裁,厉行法制,对于传统文化学术和儒、墨、名、纵横诸家学说,认为不切实用,而且妨碍其愚民政策的实施,故加以全面排斥。

4.道家的文学观

(1)道家主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有要求回归上古简质淳朴时代的倾向,因而对音乐、言辞、辩论等都持否定态度,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美丽的色彩、音乐使人“失性”。

(2)《老子》、《庄子》却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包括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原本不是论文学。但当文学创作、鉴赏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崇尚自然的主张被运用到文学批评上,成为反对雕琢、提倡自然之美的理论根据。

《老》、《庄》书中关于语言局限性、言与意的关系的论述,启发了后世作家、批评家对于含蓄之趣、意在言外那种艺术表现的体会、认识和追求。

《老》、《庄》书中对于虚静、“坐忘”心态的论述,原是就体认“道”而言的,但也被借用、引申,用以论述文艺家、作家的思维特点。

5.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

(1)屈原的《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指出自己的作品乃是在愁思郁结、愤懑无告、“愿陈志而无路”的情况下倾吐而出。

(2)《九章·抽思》云:“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更说到凭借写作以舒泄忧思、暂时获得解脱的情况。

(3)屈原的发愤抒情之说,比《尚书·尧典》“诗言志”之说更突出了情感因素,可说是后世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以及借作文以自慰诸说的先声。




考生首选官网,请收藏才聪学习网,点击链接》》》http://ccw.100xuexi.com获取更多考试资料!


全站外链: TEC传感器 | 猫掌外链
考研、考证、找考试资料首选才聪学习网:http://ccw.100xuexi.com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中山大学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详解_才聪学习网

网站公告

近期本站被人为恶意注册及发布垃圾帖,每一个发帖都会经过审核,一经发现违法或垃圾帖的用户,帖子将被删除或封号,请大家共同维护互联网环境,共创美好互联网未来。

详细的发帖规则请阅读:

《小猪外链网发帖规则》

《小猪外链网最新金币规则》

注:本站严禁发布灰色违禁违法内容,如发现立刻永久封号,如开通会员的概不退款。

Powered by 小猪外链网 8.3.15

©2015 - 2025 小猪SEO外链平台

备案号:浙ICP备17015142号

免责申明:本网站内容由平台入驻会员撰写,除创始人账号外,其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小猪外链网立场。如果内容涉及侵犯其他公司、团体的利益、请联系小猪SEO外链网客服举证删除

您的IP:10.1.142.212,2025-05-15 20:50:05,Processed in 0.32085 second(s).

各位站长请准守小猪SEO外链网的发帖规则,文明理性发言

外链优化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分享
已有0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