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猪外链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小猪外链网资源分享仅为个人学习、交流之用,同时向原著作者表达敬意。
3、小猪外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小猪外链网信息均来源于用户自行发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可以按照《小猪外链网文章侵权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同时向原著作者表达敬意。
4、内容由网友自主上传,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邮箱616859395@qq.com进行处理。


内容简介
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等院校采用较多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近年考研、心理咨询师考试、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的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目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归因与决策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态度及其改变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和详解
7.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侵 犯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亲社会行为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和详解
10.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合作与竞争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从众、服从、依从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社会认同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领导者与下属群体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环境影响与心理反应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7章 应激与健康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8章 教育社会心理学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9章 婚姻与家庭心理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0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20.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复习笔记及详解
第1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
(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做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
(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
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政治理想。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
(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
(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
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②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汤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③冯特在1863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民族心理学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应当用经验描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
尽管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它方法来加以研究,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
(2)社会学中的群众心理学
①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
②塔尔德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其1898年出版《社会心理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③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有其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有一定影响。
④勒邦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群众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因此需要有“领袖”,然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展研究。他提出的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的命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1)麦独孤的贡献
①理论
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②评价
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2)罗斯的贡献
①理论
罗斯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合而产生的心理面和心理流。心理面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心理流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动态心理。无论是心理面还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社会优势和个人优势。
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
②评价
罗斯的研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
1.历史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经济危机和大量社会问题,这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2)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2.先驱者的思想
(1)特里普利特关于群体共作与个体独作的实验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2)德国人默德于1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心理学》,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动的影响,并介绍了群体效应实验,并得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的结论。
(3)奥尔波特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实验材料,于1924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用。
(4)1931年,两位墨菲(G·Murphy & L·B·Murphy)把近期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起来,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大大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网站公告
近期本站被人为恶意注册及发布垃圾帖,每一个发帖都会经过审核,一经发现违法或垃圾帖的用户,帖子将被删除或封号,请大家共同维护互联网环境,共创美好互联网未来。
详细的发帖规则请阅读:
《小猪外链网发帖规则》
《小猪外链网最新金币规则》
注:本站严禁发布灰色违禁违法内容,如发现立刻永久封号,如开通会员的概不退款。
免责申明:本网站内容由平台入驻会员撰写,除创始人账号外,其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小猪外链网立场。如果内容涉及侵犯其他公司、团体的利益、请联系小猪SEO外链网客服举证删除
您的IP:18.191.136.109,2025-05-12 11:48:52,Processed in 0.316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