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楼主
版块:教育培训   类型:普通   作者:深度   查看:8775   回复:0   获赞:0   时间:2021-09-07 15:49:07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然而,家长们的焦虑,却在与日俱增。

 

这些焦虑的父母,都是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营造最好的学习氛围,甚至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有人说,从今以后,孩子的成绩,更得全方位的拼爹拼妈。因为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变多了,家长们就得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家长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他们愿意为孩子的学习负起责任。

但是,这些尽心尽力的家长,很可能早已走入一个教养的误区:他们忘记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过多参与和安排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越界”。

在越界的行为里,越是尽心尽力,越可能亲手断送孩子的未来。

 

1.不懂界限的家长,养不出不懂独立的孩子

 

很多人对“界限”一词是陌生的。甚至有人觉得“界限”是不好的,“界限”代表“距离”,意味着两个人之间要“划清界限”。

事实上,即便是对“界限”存在误解的人,也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维护着自己的“界限”。

设想当你劳累一天,下班回家倒在沙发上的时候,听见一个声音对你说:“坐直!你看你都驼背了,今天的业绩完成了吗?”

此时你一定很讨厌这个声音,觉得他干涉的太多了,他越过了你的“界限”。

 

“界限”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独立意愿。

然而,生活中,对孩子越界的父母无处不在。

比方说,小孩子都喜欢踩水坑,这是一种只在下过雨之后才会有的体验。当一个小孩,第一次看到雨后的水坑,体验到自己跳上去水花四溅,他就会发自内心的感到欣喜和激动。但这时候很多家长会去阻止孩子,甚至威胁和训斥孩子。

 

而所谓尊重他人的边界,就是尊重对方选择的权利。

当孩子对水坑产生好奇,就有了踩一踩的需求,家长如果去阻拦孩子,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权利,他的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去了哪里呢?

 

当需求未被满足,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负面的情绪可能会被埋在心里。或早或晚,那些积压的情绪,便会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每一个行为不正的孩子,其实都是一个需求未被满足的孩子。”

可遗憾的是,往往我们只能看到孩子不正当的行为,却看不见孩子那颗未被满足的心。

回到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来,很多父母愿意说这样的话:“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没有怎样怎样,所以现在才怎样怎样,因此你一定要怎样怎样……”

这些父母忘记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过多的参与其中,就势必会阻碍孩子自我意愿的发展。

而偏偏学习又是一件需要付出时间和辛苦的事情,家长干涉过多,孩子就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更加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之前, 就已经扼杀了这一可能。

 

网上有一个有趣的段子:让牛顿投胎到你家也没有用,只要牛顿在苹果树下刚躺下,你就要喊“赶紧写作业去!”

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就会对孩子“越界”,在学习方面更会如此,还会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尽心尽力”。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办法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活做主,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2.不越界的家长,首先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

 

很多最初知晓“界限”的家长,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界限”就是妥协、就是放纵。

他们可能会说:“难道就不管孩子了吗?”“放任不管,不是会更糟糕吗?”

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去尊重孩子的“界限”。

事实上,遵守“界限”不等于“放纵”,“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

真正的“界限”是带着温度的,双方都能体验到被尊重。

因为“界限”不止是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需求,也意味着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

回到小孩子踩水坑的案例中:

几乎每次雨后,我们都能看到跃跃欲试的孩子,和在一旁呵斥的家长。此时家长最大的担忧,就是孩子的鞋子会变湿,所以有些家长才会以威胁和责骂的方式教训孩子。

如果这时家长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那么他就能够明白:孩子这样再正常不过了,问题的根源,是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不接纳。

借由此,家长或许就会允许孩子去踩水坑,又或许会温和的告诉孩子,为什么现在不能踩水坑。

只有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他才能够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也就是说,我们都要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而不是过分的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家长会不由自主地念叨孩子的学习情况。

“作业写完了没?”“考试成绩如何?”“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

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彼此的需求不同。

“好好学习”是家长的需求,而非孩子的。

孩子的需求是追求那些有趣的、新奇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

 

当双方的需求不同,家长又以权威的姿态教育孩子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这时所谓学习的内驱力养成,就成为一种传说了。

事实上,我们与小孩子的交流,其实与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是一样的道理。

人际关系中摩擦是难免的,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是每段关系都会出现的事情。我的感受,你的需求,纵横交错,混在一起,仿佛一团乱麻。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当家长过分的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真正应该改变的,首先是家长。

家长应该首先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再来考虑,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等到孩子明白,学习好或者不好,是他自己的事情时,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意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向善生长的力量

 

很多人都听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扶正了一个孩子思想和行为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个男孩正要打其他的同学,男孩怯怯的来到陶行知的办公室,以为要遭受惩罚,

结果却先后收到了以“准时”、“尊重老师”、“动机正确”、“知错能改”为由的奖励。

Image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我们都会赞叹陶行知先生的大智慧,先生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并且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渴望向善生长。

我还记得自己刚看完这个小故事那天家里发生的事情,那天刚好是周日,傍晚时分,我女儿莫名其妙的就哭起来了,问其原因,她说:“怕周一老师考生字她不会。”

换做以往,我可能会教训孩子:“周末两天休息你怎么不复习,现在知道着急了?!”但我还是深吸了一口气,把就要脱口而出的责骂咽了回去。

我知道,如果我此时责骂孩子,我就会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扰乱。

恰好当天我刚看过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我就想: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跟孩子沟通?能不能也从孩子的行为中找一个好的动机出来呢?

于是我对孩子说:“你担心明天会考试,害怕自己生字不会写。”

孩子点头。

“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孩子不做声。

“这说明你有上进心,你希望自己能掌握那些生字。”

后来,我陪着孩子复习生字,而第二天,也没有出现“考试不会挨批评”的现象。

有时候我们急于管教孩子,皆源自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

其实只要家长能认识到,任何生命,都有向善生长的力量。

那么,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孩子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有智者说,这个世界上一共就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他人的事,同时应对好外界的事,这大概就是最通透的活法了。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管好自己的事,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影响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

来源: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者:小米,读书点亮生活。

 

如果你有其他任何问题,点击右下方在线咨询、左下方留言,即可享受11免费服务

官网:www.xdjunxiao.com


全站外链: TEC传感器 | 猫掌外链
分享有深度的文章 
回复列表
默认   热门   正序   倒序

回复:惊醒无数父母的真相:没有界限感,是伤孩子最深的毒药!

网站公告

近期本站被人为恶意注册及发布垃圾帖,每一个发帖都会经过审核,一经发现违法或垃圾帖的用户,帖子将被删除或封号,请大家共同维护互联网环境,共创美好互联网未来。

详细的发帖规则请阅读:

《小猪外链网发帖规则》

《小猪外链网最新金币规则》

注:本站严禁发布灰色违禁违法内容,如发现立刻永久封号,如开通会员的概不退款。

Powered by 小猪外链网 8.3.15

©2015 - 2025 小猪SEO外链平台

备案号:浙ICP备17015142号

免责申明:本网站内容由平台入驻会员撰写,除创始人账号外,其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小猪外链网立场。如果内容涉及侵犯其他公司、团体的利益、请联系小猪SEO外链网客服举证删除

您的IP:18.191.195.228,2025-05-11 20:37:02,Processed in 0.31411 second(s).

各位站长请准守小猪SEO外链网的发帖规则,文明理性发言

外链优化

用户名:

粉丝数:

签名:

资料 关注 好友 消息
分享
已有0次打赏